文 / 呂美寶 營養師
繼上週分享了土撥鼠夏綠蒂與夏洛特的生活,本週來聊聊人類雜食者維克多(Victor)的故事。
數百萬年前,超會爬樹的人類祖先維克多原本在森林裡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,後來因為氣候變化,讓森林面積開始萎縮,草原面積越來越大,勇敢的維克多決定離開森林,站直了雙腿挺身往草原前進,開始他的肉食生活。當維克多發現 “火" 的那一刻,便開啟了人類身體與文明進化的重要轉捩點:懂得從生食變為熟食,意味著腸胃不用耗這麼多能量消化食物了,讓大腦補多一點,大腦更聰明,也帶動了文明。
維克多很有冒險精神,他離開原本居住的地方,走往世界不同的角落,能適應不一樣的生態環境,並獲取不同來源的食物。就算在嚴寒的極地,他也能成為百分之百的肉食者,完全以動物的脂肪跟肉類維生。
聰明的維克多果然是食物鏈頂端的智慧者,他發明了農耕與養殖。就算如此,他沒有忘記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依然尊重自然運行的節律。他選取 “不同種類的植物" 在同一塊土地上耕種,土地上有果樹、蔬菜、穀物、根莖類…各種植物種在一起,並用動物的排泄物來維持土壤的肥沃度。
後來還發現了小溪河流,更方便維克多全家人有能力捕魚填飽肚子(就不用只單靠維克多自己去打獵了,太太小孩也可以去捕魚,哇~輕鬆不少啊),讓食物中多一個重要的 omega 3 脂肪來源 DHA!(可參考文章 對 DHA 貪得無厭的大腦)
就這樣…偉大的人類祖先雜食者維克多,建立起人類重要的飲食傳統:
運用自然界各種不同食材,懂得如何讓土地永續使用。
發現水源取得漁獲,擁有重要的 omega 3 脂肪來源。
透過熱食讓食物更加美味,全家人一起享用美食樂陶陶。
透過相互交換物資,讓居民吃到各種不同的食物。
家庭中的一日三餐,是固定這條由土地通往我們身體健康的橋樑。唯有保存這片土地上給予的食物,人類才能保有自己的身體健康。
.
上一篇文章(大自然、脂肪酸 與土撥鼠的故事)我們提到大自然中的油脂 omega 3 及omega 6。對土撥鼠來說,omega 3 及 omega 6 具有季節的特性,對於雜食者維克多來說,平常就需要各類食物中的 omega 3 及omega 6 來保持身體平衡。
對土撥鼠來說:
- Omega-3 是春天的營養分子,是綠葉的細胞膜成分,可以幫助他們身體順利繁衍後代。
- Omega-6 是秋天的營養分子,讓植物透過種子儲存生命能量,讓新生命在下一個春天順利生長。
對雜食者維克多來說,omega 3 及omega 6 脂肪酸呈現三種重要的特性:
1. Omega 3 及omega 6 讓人類維克多頭好壯壯:
(1) 幫助構成神經與腦細胞組織。
(2) 構成身上每一個細胞的細胞膜,並調節細胞的滲透性跟流通度。
(3) 是許多細胞介質的基礎物質,這些介質會影響激素的作用,調節代謝。
2. 人類維克多需要大自然食物鏈的幫忙,才能存活:
(1) 植物具有合成 omega 3 及omega 6 的能力。
(2) 人類維克多不能自行合成,要靠吃環境中植物與動物中的脂肪酸,再轉化成為自己所需的脂肪酸,才能構成細胞膜,讓人類維克多頭好壯壯。
3. 對大自然而言,這兩種脂肪酸 omega 3 及omega 6 會因季節轉換而有不同的比例跟角色,在人類維克多的體內兩者都需要,且扮演著 “相反"(也是讓身體平衡)的角色:
(1) Omega 6 可以讓血液變濃稠、幫助結痂;Omega 3 則抑制凝血,幫助血液流動。
(2) Omega 6 有推動發炎的效果,可以抵抗身體外的入侵者;omega 3 可以停止發炎,讓體內的禦敵免疫系統不至於破壞自身組織。
(3) 春天的 omega 3 有助繁衍後代,秋天的 omega 6 可增加體重與脂肪以順利過冬。由於人類雜食者維克多不能自行製造這兩種脂肪酸,因此人類就要依賴大自然整個食物鏈的資源,這一切,都需要我們與環境和諧共處,才能達成完美的平衡。
..
好,我們把鏡頭拉回現代!在我們的飲食現況中,omega 6 脂肪酸的攝取(來自植物用油如玉米油、大豆油、以及紅肉脂肪等等)是遠遠高於 omega 3 脂肪酸,因為 omega 6 脂肪酸過盛,現代人類的血液會比較濃稠、身體容易發炎、也跟要冬眠的動物一樣,增加體重並蓄積比較多的脂肪。
這是我們想要的嗎?現代人類要的是講究效率,一切都是以方便跟美味為前提,但這樣的方便始終都要付出代價的!為了要省下時間工作賺錢而經常外食,因此也攝取了過多較為經濟的大豆油、玉米油這些 omega 6 脂肪酸;愛吃肉多過於植物,也就享受不到植物中天然的 omega 3;愛吃紅肉,尤其是吃玉米穀類長大的美國牛(富含 omega 6 及 飽和脂肪酸),跟草飼牛相比,吃玉米穀類的美國牛比較肥美、油花又多、當然能賣個好價錢(可參考文章:美國穀飼牛 vs 紐澳草飼牛,你選哪一種)!
深海魚類含有豐富的 omega 3 脂肪酸,可以幫助我們補到不足的 omega 3。不過魚的來源是否有污染呢?魚的養殖方式是否尊重自然而非盲目追求產量跟廉價的消費方式?現代人類用什麼方式對待自然,這一切都會付出代價並回報在自己身上,犧牲了自己的健康。
現今人類的飲食原則應該是:
吃多種、當季、在地的蔬菜水果。
不要過度倚賴效期長的加工食品。
選擇不同種類的油,不要單一攝取同一種油脂。
多選擇草飼肉類,跟美國吃玉米的牛相比具有較多的 omega 3。
多吃各類小型魚種,不要過度偏愛著名熱銷的大型魚類與海鮮。
.
回到台灣的生態,台灣四面環海,具有豐富的海域資源,但真相是…我們吃的魚貝海鮮,有 ”高達七成“ 是進口來的!!!
因為供應者不斷努力想要滿足消費者的胃口,飯店吃到飽的鮭魚、龍蝦、好大隻的蝦子、鯖魚下巴…,台灣近海捕撈一些不知名的魚種,部分卻淪落丟棄的命運。當我們一直進口(侵佔)他人的海產資源時,台灣海域同時也被其它國家侵佔。吃在地、吃當季、吃適量,是吃魚的最新態度!
吃在地:鼓勵重永續捕撈與養殖,減少碳足跡。
吃當季:品嚐海鮮最佳風味,讓魚種休養生息。
吃適量:減少特定魚種滅絕危機。
.
在台灣居住的人類維克多(維克多 Victor,意指征服者)們,唯有珍惜台灣這片土地所帶來的資源,永續保存我們倚賴的食物鏈(這條從土地通往身體健康的橋樑),保存這片土地賜予我們的食物,保存祖先帶給我們的生活智慧,才能保住我們每一個人與下一代的健康!
.
在此用這篇文章,獻給導演 齊柏林先生、陳冠齊先生與 張志光先生。
沈痛的情緒,也是強大的激勵,轉化爲往前邁進的動力!
齊導用他的生命看見台灣,那我用什麼方式?那你呢?
看見台灣,看到了事實的真相,我們不能假裝看不到 覺得無關緊要。
永續這片土地的資源與每一個人的健康,你、我 都責無旁貸。
.
※ 本文版權為作者 呂美寶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與複製。
參考資料:
我的餐盤、我的健康、我的星球(原書名:Mon assiette, ma sante ma planete)。作者:皮爾.威耶(Pierre Weill),譯者:馬向民。
天下雜誌網站:【慢魚運動】優秀島民都該問的一件事:請問我的魚哪裡來?
可以吃到最天然的食物最好了,只可惜現在的外食環境真的被好多加工食物所佔據,可以吃到健康的油脂真的好難,才會因此有好多慢性病出現,果然現代人在以美味和方便為前提下是要付出代價的,因此真的覺得消費者若不懂得吃,把食品和真食物混為一談,長期下來健康真的會出現危機